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原文、译文与赏析(附:作者简介)
时间:2019-03-22 13:20 来源:未知 作者:课件基地 阅读:次
望海潮·东南形胜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译文】
杭州地理位置重要,风景优美,是三吴的都会。这里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钱塘江沙堤,澎湃的潮水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宽广的江面一望无涯。市场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珠玉珍宝,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争相比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秋天桂花飘香,夏季十里荷花。晴天欢快地吹奏羌笛,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巡察归来的长官。在微醺中听着箫鼓管弦,吟诗作词,赞赏着美丽的水色山光。他日把这美好的景致描绘出来,回京升官时向朝中的人们夸耀。
【注释】
⑴三吴:即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三郡,在这里泛指今江苏南部和浙江的部分地区。
⑵钱塘:即今浙江杭州,古时候的吴国的一个郡。
⑶烟柳:雾气笼罩着的柳树。
画桥:装饰华美的桥。
风帘:挡风用的帘子。
翠幕:青绿色的帷幕。
参差:参音此跟反,差音此衣反。近似;高下不齐貌。
⑷云树:树木如云,极言其多。
怒涛卷霜雪:又高又急的潮头冲过来,浪花像霜雪在滚动。
天堑:天然沟壑,人间险阻。一般指长江,这里借指钱塘江。
珠玑:珠是珍珠,玑是一种不圆的珠子。这里泛指珍贵的商品。
⑸重湖:以白堤为界,西湖分为里湖和外湖,所以也叫重湖。巘(yǎn):大山上之小山。
叠巘:层层叠叠的山峦。此指西湖周围的山。巘:小山峰。
清嘉:清秀佳丽。
⑹三秋:①秋季,亦指秋季第三月,即农历九月。王勃《滕王阁序》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柳永《望海潮》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②三季,即九月。《诗经·王风·采葛》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孔颖达疏“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设言三春、三夏其义亦同,作者取其韵耳”。亦指三年。李白《江夏行》有“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
⑺羌管(qiāng):即羌笛,羌族之簧管乐器。这里泛指乐器。弄:吹奏。
菱歌泛夜:采菱夜归的船上一片歌声。菱:菱角。泛:漂流。
⑻高牙:高矗之牙旗。牙旗,将军之旌,竿上以象牙饰之,故云牙旗。这里指高官孙何。
吟赏烟霞:歌咏和观赏湖光山色。烟霞:此指山水林泉等自然景色。
⑼异日图将好景:有朝一日把这番景致描绘出来。异日:他日,指日后。图:描绘。
凤池:全称凤凰池,原指皇宫禁苑中的池沼。此处指朝廷。
【赏析】
陈振孙说,柳永的词“音律谐婉,词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尽致”(《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祝穆曾经引用范镇的话说:“范蜀公尝曰:‘仁宗四十二年太平,(范)镇在翰苑十余载,不能出一语咏歌,乃于耆卿词见之。’”(《方舆胜览》)这说明柳永描写“承平气象”的词取得了独到的成就,能说出别人想说却又说不出的话。这话不错,这首《望海潮》就当之无愧。
《望海潮》是描绘北宋时期杭州景象的。词的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要谈杭州,首先把杭州的情况做个总的、概括的介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但又另有新意。如果说前两句是从横的方面来写,写杭州的现状的话,那第三句则是从纵的方面来写,交代出它“自古繁华”的历史。三句词,从纵、横两个方面勾画出杭州的粗略面貌,以横为主,以纵为宾,实写杭州的现状,对其历史,则是虚写,一笔带过,作为陪衬。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繁华”这三个方面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就“三吴都会”一句进行铺展描写。“十万”,乃约略之词,只言人口之多,并不是确切的人口统计。杭州在当时就有“池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宋仁宗诗)的美誉。宋南渡以后,就有了更大的发展。宋人吴自牧《梦粱录》云:“柳永咏钱塘词曰:‘参差十万人家’,此元丰(宋神宗年号)前语也。自高庙(宋高宗)车驾自建康幸杭驻跸,几近二百余年,户口蕃息,近百万余家。杭城之外城,南西东北,各数十里,人烟生聚,民物阜蕃,市井坊陌,铺席骈盛,数日经行不尽,各可比外路一州郡,足见杭城繁盛耳。”
“参差”二字,写出了楼阁房舍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景象;“风帘翠幕”,把“人家”具体化了,家家悬挂风帘,户户张设翠幕,一派宁静安详的气氛;而这大大小小的楼阁、张帘挂幕的人家,错落在“烟柳画桥”之中,这就不仅使我们看到了户户人家的具体景象,也看到了整个城市的风貌。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一句做铺展的描写。这里只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钱塘江岸,绿树如云,写出了郁郁葱葱的景象;钱塘江水是“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杭州位于钱塘江畔。钱塘潮的壮观景象是很有名的。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浙江(即钱塘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十六日)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南宋诗人杨万里)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怒涛”,写江潮来势之猛,犹如鏖战的貔虎,不就是“震撼激射”的景象吗?“卷霜雪”,写“怒涛”的具体形象,也就是“玉城雪岭”的景象。“霜雪”,不仅写出了怒涛如雪的白色,也写出了江潮带来的森森寒气,正如孟浩然《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所云:“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只是柳永在这里对人的感受没有明言而已。“天堑无涯”,写出了江面的宽阔,也暗示出江潮“吞天沃日”的气势。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则是就“繁华”二字进一步铺展,写杭州的繁华。杭州,在宋代就有“销金锅儿”之号(见《武林旧事》),这是说,不管有多少金钱,都能在那里挥霍净尽。诗人在这里又深入一步,透过那重重帘幕,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品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一个“竞”字,写出了杭州富民比豪华、斗阔气的情景,在诗人的笔下,杭州真是民殷财阜,繁华得不得了。
词的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西湖是美的,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写了山和水两个方面。
“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外湖;“叠”,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二字,写山中桂花。杭州的桂花自来有名,据说是月中的桂树种所生。《南部新书》说:“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十五日夜),往往子坠,寺僧亦尝拾得。”这种传说,给杭州桂花蒙上了一层神话色彩,对人们有很大的吸引力。
宋之问《灵隐寺》诗云:“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白居易《忆江南》词云:“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杭州山中的桂子是让人向往的。“十里荷花”,照应“重湖”二字,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芰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苏轼说那里“无主荷花到处开”(《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为秋季开花,莲为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任何天气,都是美的,因而游人不绝。《武林旧事》曰:“西湖天下景,朝昏晴雨,四序总宜;杭人亦无时而不游,而春游特盛焉。”下面便开始描述杭人游乐的情景。
先写杭州民的游乐:“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白天,写笛声。“弄晴”二字,写出了吹笛人悠然自得的愉快心情。“菱歌泛夜”,写夜晚,写歌声。“泛夜”二字,写出了采菱女的歌声,在宁静的夜晚,在水面上轻轻飘荡的情景。“嬉嬉钓叟莲娃”是就前面二句总而言之,说明这是杭州百姓在游湖,是民人之乐。
“千骑拥高牙”以下,写杭州官员的游乐。“千骑拥高牙”,写出了人物的身份,写了出游时随从的众多,表现出官员的威势。下面从两个方面写官员的乐趣。“乘醉听箫鼓”,写宴酣之乐。统治阶级经常携带酒宴游湖。开怀畅饮,酩酊大醉,已经写出了饮宴的欢乐,醉后还要听音乐,把饮宴之乐推向了极点。
“吟赏烟霞”,写山水之乐。前面写了山,写了水,这里以“烟霞”二字来表现景物之美,体现出山川灵秀的一面。不仅欣赏湖山之美,情不可遏还要形之吟咏。这既表现出官员的儒雅风流,更衬托出了山水的美丽。词的最后两句是对官员的祝愿,说日后把杭州美好的景色描画下来,等到去朝廷任职的时候,就可以向同僚们夸耀一番了。
这首词歌颂了杭州山水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杭州人民和平安定的欢乐生活,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割据局面以后,经过真宗、仁宗两朝的休养生息,所呈现的繁荣太平景象。当然,这种景象还只是生活的表面现象,没有能像他做杭州附近的定海晓峰盐场监督官时那样,揭示出“官租未了私租逼”所造成的广大盐民“虽作人形俱菜色”(《煮海歌》)的苦况。
这首词是写给当时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的(见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虽为赠献之作,有一定的奉承成分,却不能说就是粉饰升平的歌功颂德的作品,它反映了当时一定的社会现实。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天,几家夜宴。伎巧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这虽然是记录都城汴京的景象,但也可以看出当时国内确有“太平气象”,因而纸醉金迷、竞尚豪奢,成为各地统治阶级的普遍风气。
《望海潮》所反映的,正是这样的现实。据说“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近时谢处厚诗云:‘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鹤林玉露》)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并不正确。诱使金兵入侵,导致北宋灭亡的原因,是由于统治阶级“竞豪奢”,醉生梦死的腐朽本质所造成的;引起金兵南下,给南宋王朝带来威胁的,仍然是统治阶级“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的腐朽本质造成的,与柳词本无关系。不过,从这个传说中却可以说明,《望海潮》的写作是很成功的,读了这首词,不由得会使人对杭州心向往之。(张燕瑾、杨钟贤)
【作者简介】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祖父柳崇,世居河东(今山西),曾为沙县县丞,在州郡颇有威信。父亲柳宜,出仕南唐,为监察御史;南唐灭亡后,柳宜供职北宋,任雷泽县令,不久,改为费县县令、濮州任城令。柳永即出生于其父任所(984年,费县)。
淳化元年(990年),柳宜入汴京上书,授全州通判,柳永随父赴任。淳化五年(994年),柳宜以赞善大夫调往扬州,柳永随往,习作《劝学文》。至道三年(997年),柳宜屡迁至国子博士,命其弟携画像前往故里崇安,以慰家母思念,柳永随叔归乡。
咸平元年(998年),柳永居家乡,游览名胜中峰寺,作诗《题中峰寺》。柳永读到《眉峰碧》,甚爱此词,将它题写在墙壁上,反复琢磨。咸平四年(1001年),柳永尝试为词,作《巫山一段云·六六真游洞》,歌颂家乡风景武夷山,有“飘飘凌云之意”。
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计划进京参加礼部考试,由钱塘入杭州,因迷恋湖山美好、都市繁华,遂滞留杭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咸平六年(1003年),孙何知杭州,门禁甚严,柳永作《望海潮·东南形胜》,前往拜谒。此词一出,即广为传诵,柳永亦因此名噪一时。
景德元年(1004年)秋,孙何还京太常礼院,柳永做《玉蝴蝶·渐觉芳郊明媚》,追忆陪孙何游乐情事。景德年间(1004—1007年),柳永离开杭州,沿汴河到苏州,作《双声子·晚天萧索》;不久入扬州,作《临江仙·鸣珂碎撼都门晓》,追忆旧游,度过了青年时期的一段放浪生活。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入京师汴京(今开封)。时北宋承平日久,都城繁华极盛:元宵,皇帝与民同乐;清明,郊外踏青;端午,龙舟竞渡;汴京风情,纸迷金醉。柳永凌云辞赋,将帝都的“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春闱在即,柳永踌躇满志,自信“定然魁甲登高第”。及试,真宗有诏,“属辞浮糜”皆受到严厉谴责,柳永初试落第。愤慨之下作《鹤冲天·黄金榜上》,发泄对科举的牢骚和不满,但对中举出仕并未完全绝望。不久,柳永作词《如鱼水·帝里疏散》,对此次应试的不利,柳永已不再介怀,对试举仍抱希望。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柳永第二次参加礼部考试,再度落第。同时,与相好歌女虫娘关系出现裂痕,柳永作词《征部乐·雅欢幽会》,抒发失意兼失恋的苦闷情绪。天禧二年(1018年),长兄柳三复进士及第,柳永第三次落榜。
天圣二年(1024年),柳永第四次落第,愤而离开京师,与情人(或为虫娘)离别,作著名的《雨霖铃·寒蝉凄切》,由水路南下,填词为生,词名日隆。因漂泊日久,身心疲惫,柳永作《轮台子·一枕清宵好梦》,追忆“却返瑶京,重买千金笑”,感叹“芳年壮岁,离多欢少”。
天圣七年(1029年),柳永返回京师,汴京繁华依旧,但故交零落,物是人非,触目伤怀,柳永又离开京都,前往西北。明道年间(1032—1033年),柳永漫游渭南,作《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不久,至成都,时田况知益州,锦里风流、蚕市繁华,柳永作词以赠。出成都后,柳永又沿长江向东,过湖南、抵鄂州。
景祐元年(1034年),仁宗亲政,特开恩科,对历届科场沉沦之士的录取放宽尺度,柳永闻讯,即由鄂州赶赴京师。是年春闱,柳永与其兄柳三接同登进士榜,授睦州团练推官,暮年及第,柳永喜悦不已。
二月,柳永由汴京至睦州,途经苏州,时范仲淹知苏州,柳永遂前往拜谒,并作词进献。九月,睦州知州吕蔚爱慕柳永才华,向朝廷举荐,因“未有善状”受阻。景祐四年(1037年),柳永调任余杭县令,抚民清净,深得百姓爱戴。宝元二年(1039年),柳永任浙江定海晓峰盐监,作《煮海歌》,对盐工的艰苦劳作予以深刻描述。柳永为政有声,被称为“名宦”。
庆历三年(1043年),调任泗州判官。时柳永已为地方官三任九年,且皆有政绩,按宋制理应磨勘改官,竟未成行,柳永“久困选调”,遂有“游宦成羁旅”之叹。秋,柳永进献新词《醉蓬莱·渐亭皋叶下》,因有“太液波翻”等语,不合圣意,改官投诉无果而终。八月,范仲淹拜参知政事,颁行庆历新政,重订官员磨勘之法。柳永申雪投诉,改为著作佐郎,授西京灵台山令。
庆历六年(1046年),柳永转官著作郎。次年,柳永再度游苏州,作词赠苏州知州滕宗谅。皇祐元年(1049年),转官太常博士。次年,改任屯田员外郎,遂以此致仕,定居润州。皇祐五年(1053年),柳永与世长辞。
柳词内容
1、描写市民阶层男女之间的感情
柳永词大量描写市民阶层男女之间的感情,词中的女主人公,多数是沦入青楼的不幸女子。柳永的这类词,不仅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还写出了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在词史上,柳永第一次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忧怨。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柳永的词才走向平民化、大众化,使词获得了新的发展趋势。
2、描写都市生活和市井风光
柳永词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柳永长期生活在都市里,对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他用彩笔一一描绘过当时汴京、洛阳、益州、扬州、会稽、金陵、杭州等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游乐情景。这些都市风情画,前所未有地展现出当时社会的太平气象。
3、描写羁旅行役
柳永多次科举失利后,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处宦游干谒,以期能谋取一官半职。柳永工于羁旅行役词[50],正是基于他一生宦游沉浮、浪迹江湖的切身感受。《乐章集》中六十多首羁旅行役词,比较全面地展现出柳永一生中的追求、挫折、矛盾、苦闷、辛酸、失意等复杂心态。在这类词中,柳永写其行踪所至,自抒漂泊生活中的离别相思之情,背景远比五代以及宋初词人所写思乡念远词阔大,意境也更苍凉,特别真切感人。
4、其他
柳永还写过不少歌颂帝王、达官贵人的词,也写过一些自叙怀抱,自叹平生遭际的词,例如其《戚氏》一篇,是《乐章集》中最长的一首词,他在词中对自己的生平作了回顾,字里行间颇多感触,唱出了天涯沦落的不遇之士的悲音,被誉为《离骚》的遗风。
艺术成就
1、丰富词调
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到了宋初,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与柳永同时而略晚的张先、晏殊和欧阳修,仅分别尝试写了17首、3首和13首慢词,慢词占其词作总数的比例很小;而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首、调125首,是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的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柳永还是两宋词坛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据统计,在宋词880多个词调中,属于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的就有一百多个。词至柳永,体制始备,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长调短令,日益丰富。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
2、雅俗并陈
词本来是从民间而来,敦煌曲子词,也多是民间词,到了文人手中后,渐渐被用来表现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情感。柳永生活在市民阶层已渐壮大的北宋中前期,混迹青楼酒馆,对市民的生活相当了解,柳永表现女性生活、感情的词作,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使词从贵族的文艺沙龙重新走向市井。
但柳永的羁旅行役词,又相当的典雅。羁旅行役词,多和怀才不遇、天涯沦落有关,这一类词抒发的是士不遇的感情,这本身就属于“雅”的范畴;在创作手法上,柳永还兼容了诗的表现手法,意境的创造、气氛的渲染,用典使事,遣词造句,无不体现了“雅”的特色,使其词呈现出雅俗并陈的特色。
3、表现手法
①抒情的自我化
晚唐五代词,除韦庄、李煜后期词作以外,大多是表现离愁别恨、男欢女爱等类型化情感,采用的主要是“代言”的抒情模式;柳永词则注意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采用“代言”的抒情模式,注重自我的情感体验。其《鹤冲天·黄金榜上》一词,尽情地抒发了名落孙山后的愤懑不平,也展现了他的叛逆反抗精神和狂放不羁的个性,是这类作品的典型。
②语言的通俗化
柳永在词的语言表达方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他不像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那样只是从书面的语汇中提练高雅绮丽的语言,而是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诸如代词“我”、“你”、“伊”、“自家”、“伊家”、“阿谁”,副词“恁”、“怎”、“争”,动词“看承”、“都来”、“抵死”、“消得”等,柳永都反复使用。用富有表现力的口语入词,不仅生动活泼,而且使读者和听众既感到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接受。
③铺叙和白描的手法
小令由于篇幅短小,只适宜于用传统的比兴手法,通过象征性的意象群来烘托、传达抒情主人公的情思意绪。而慢词则可以尽情地铺叙衍展,故柳永将“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的赋法移植于词,或直接层层刻画抒情主人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或铺陈描绘情事发生、发展的场面和过程,以展现不同时空场景中人物情感心态的变化。
与铺叙相配合,柳永还大量使用白描手法,写景状物,不用假借替代;言情叙事,不需烘托渲染,而直抒胸臆。如《定风波·自春来》不加掩饰地吐露了青年女子的生活愿望,写景状物,运用白描手法,描述十分精细。
④结构巧妙
同时,柳永善于巧妙利用时空的转换来叙事、布景、言情,将一般的人我双方互写的双重结构发展为从自我思念对方又设想对方思念自我的多重空间结构,体现为回环往复式的多重时间结构,如“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后世影响
作为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柳永对后来词人影响甚大。南北宋之交的王灼即说“今少年”“十有八九不学柳耆卿,则学曹元宠”;又说沈唐、李甲、孔夷、孔榘、晁端礼、万俟咏等六人“皆在佳句”,“源流从柳氏来”。即使是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等著名词人,也无不受惠于柳永。
柳词在词调的创用、章法的铺叙、景物的描写、意象的组合和题材的开拓上都给苏轼以启示,故苏轼作词,一方面力求在“柳七郎风味”之外自成一家;另一方面,又充分吸取了柳词的表现方法和革新精神,从而开创出词的一代新风。黄庭坚和秦观的俗词与柳词更是一脉相承,秦观的雅词长调,其铺叙点染之法,也是从柳词变化而出;周邦彦慢词的章法结构,同样是从柳词脱胎。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译文】
杭州地理位置重要,风景优美,是三吴的都会。这里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钱塘江沙堤,澎湃的潮水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宽广的江面一望无涯。市场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珠玉珍宝,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争相比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秋天桂花飘香,夏季十里荷花。晴天欢快地吹奏羌笛,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巡察归来的长官。在微醺中听着箫鼓管弦,吟诗作词,赞赏着美丽的水色山光。他日把这美好的景致描绘出来,回京升官时向朝中的人们夸耀。
【注释】
⑴三吴:即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三郡,在这里泛指今江苏南部和浙江的部分地区。
⑵钱塘:即今浙江杭州,古时候的吴国的一个郡。
⑶烟柳:雾气笼罩着的柳树。
画桥:装饰华美的桥。
风帘:挡风用的帘子。
翠幕:青绿色的帷幕。
参差:参音此跟反,差音此衣反。近似;高下不齐貌。
⑷云树:树木如云,极言其多。
怒涛卷霜雪:又高又急的潮头冲过来,浪花像霜雪在滚动。
天堑:天然沟壑,人间险阻。一般指长江,这里借指钱塘江。
珠玑:珠是珍珠,玑是一种不圆的珠子。这里泛指珍贵的商品。
⑸重湖:以白堤为界,西湖分为里湖和外湖,所以也叫重湖。巘(yǎn):大山上之小山。
叠巘:层层叠叠的山峦。此指西湖周围的山。巘:小山峰。
清嘉:清秀佳丽。
⑹三秋:①秋季,亦指秋季第三月,即农历九月。王勃《滕王阁序》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柳永《望海潮》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②三季,即九月。《诗经·王风·采葛》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孔颖达疏“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设言三春、三夏其义亦同,作者取其韵耳”。亦指三年。李白《江夏行》有“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
⑺羌管(qiāng):即羌笛,羌族之簧管乐器。这里泛指乐器。弄:吹奏。
菱歌泛夜:采菱夜归的船上一片歌声。菱:菱角。泛:漂流。
⑻高牙:高矗之牙旗。牙旗,将军之旌,竿上以象牙饰之,故云牙旗。这里指高官孙何。
吟赏烟霞:歌咏和观赏湖光山色。烟霞:此指山水林泉等自然景色。
⑼异日图将好景:有朝一日把这番景致描绘出来。异日:他日,指日后。图:描绘。
凤池:全称凤凰池,原指皇宫禁苑中的池沼。此处指朝廷。
【赏析】
陈振孙说,柳永的词“音律谐婉,词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尽致”(《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祝穆曾经引用范镇的话说:“范蜀公尝曰:‘仁宗四十二年太平,(范)镇在翰苑十余载,不能出一语咏歌,乃于耆卿词见之。’”(《方舆胜览》)这说明柳永描写“承平气象”的词取得了独到的成就,能说出别人想说却又说不出的话。这话不错,这首《望海潮》就当之无愧。
《望海潮》是描绘北宋时期杭州景象的。词的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要谈杭州,首先把杭州的情况做个总的、概括的介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但又另有新意。如果说前两句是从横的方面来写,写杭州的现状的话,那第三句则是从纵的方面来写,交代出它“自古繁华”的历史。三句词,从纵、横两个方面勾画出杭州的粗略面貌,以横为主,以纵为宾,实写杭州的现状,对其历史,则是虚写,一笔带过,作为陪衬。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繁华”这三个方面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就“三吴都会”一句进行铺展描写。“十万”,乃约略之词,只言人口之多,并不是确切的人口统计。杭州在当时就有“池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宋仁宗诗)的美誉。宋南渡以后,就有了更大的发展。宋人吴自牧《梦粱录》云:“柳永咏钱塘词曰:‘参差十万人家’,此元丰(宋神宗年号)前语也。自高庙(宋高宗)车驾自建康幸杭驻跸,几近二百余年,户口蕃息,近百万余家。杭城之外城,南西东北,各数十里,人烟生聚,民物阜蕃,市井坊陌,铺席骈盛,数日经行不尽,各可比外路一州郡,足见杭城繁盛耳。”
“参差”二字,写出了楼阁房舍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景象;“风帘翠幕”,把“人家”具体化了,家家悬挂风帘,户户张设翠幕,一派宁静安详的气氛;而这大大小小的楼阁、张帘挂幕的人家,错落在“烟柳画桥”之中,这就不仅使我们看到了户户人家的具体景象,也看到了整个城市的风貌。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一句做铺展的描写。这里只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钱塘江岸,绿树如云,写出了郁郁葱葱的景象;钱塘江水是“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杭州位于钱塘江畔。钱塘潮的壮观景象是很有名的。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浙江(即钱塘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十六日)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南宋诗人杨万里)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怒涛”,写江潮来势之猛,犹如鏖战的貔虎,不就是“震撼激射”的景象吗?“卷霜雪”,写“怒涛”的具体形象,也就是“玉城雪岭”的景象。“霜雪”,不仅写出了怒涛如雪的白色,也写出了江潮带来的森森寒气,正如孟浩然《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所云:“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只是柳永在这里对人的感受没有明言而已。“天堑无涯”,写出了江面的宽阔,也暗示出江潮“吞天沃日”的气势。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则是就“繁华”二字进一步铺展,写杭州的繁华。杭州,在宋代就有“销金锅儿”之号(见《武林旧事》),这是说,不管有多少金钱,都能在那里挥霍净尽。诗人在这里又深入一步,透过那重重帘幕,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品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一个“竞”字,写出了杭州富民比豪华、斗阔气的情景,在诗人的笔下,杭州真是民殷财阜,繁华得不得了。
词的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西湖是美的,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写了山和水两个方面。
“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外湖;“叠”,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二字,写山中桂花。杭州的桂花自来有名,据说是月中的桂树种所生。《南部新书》说:“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十五日夜),往往子坠,寺僧亦尝拾得。”这种传说,给杭州桂花蒙上了一层神话色彩,对人们有很大的吸引力。
宋之问《灵隐寺》诗云:“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白居易《忆江南》词云:“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杭州山中的桂子是让人向往的。“十里荷花”,照应“重湖”二字,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芰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苏轼说那里“无主荷花到处开”(《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为秋季开花,莲为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任何天气,都是美的,因而游人不绝。《武林旧事》曰:“西湖天下景,朝昏晴雨,四序总宜;杭人亦无时而不游,而春游特盛焉。”下面便开始描述杭人游乐的情景。
先写杭州民的游乐:“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白天,写笛声。“弄晴”二字,写出了吹笛人悠然自得的愉快心情。“菱歌泛夜”,写夜晚,写歌声。“泛夜”二字,写出了采菱女的歌声,在宁静的夜晚,在水面上轻轻飘荡的情景。“嬉嬉钓叟莲娃”是就前面二句总而言之,说明这是杭州百姓在游湖,是民人之乐。
“千骑拥高牙”以下,写杭州官员的游乐。“千骑拥高牙”,写出了人物的身份,写了出游时随从的众多,表现出官员的威势。下面从两个方面写官员的乐趣。“乘醉听箫鼓”,写宴酣之乐。统治阶级经常携带酒宴游湖。开怀畅饮,酩酊大醉,已经写出了饮宴的欢乐,醉后还要听音乐,把饮宴之乐推向了极点。
“吟赏烟霞”,写山水之乐。前面写了山,写了水,这里以“烟霞”二字来表现景物之美,体现出山川灵秀的一面。不仅欣赏湖山之美,情不可遏还要形之吟咏。这既表现出官员的儒雅风流,更衬托出了山水的美丽。词的最后两句是对官员的祝愿,说日后把杭州美好的景色描画下来,等到去朝廷任职的时候,就可以向同僚们夸耀一番了。
这首词歌颂了杭州山水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杭州人民和平安定的欢乐生活,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割据局面以后,经过真宗、仁宗两朝的休养生息,所呈现的繁荣太平景象。当然,这种景象还只是生活的表面现象,没有能像他做杭州附近的定海晓峰盐场监督官时那样,揭示出“官租未了私租逼”所造成的广大盐民“虽作人形俱菜色”(《煮海歌》)的苦况。
这首词是写给当时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的(见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虽为赠献之作,有一定的奉承成分,却不能说就是粉饰升平的歌功颂德的作品,它反映了当时一定的社会现实。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天,几家夜宴。伎巧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这虽然是记录都城汴京的景象,但也可以看出当时国内确有“太平气象”,因而纸醉金迷、竞尚豪奢,成为各地统治阶级的普遍风气。
《望海潮》所反映的,正是这样的现实。据说“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近时谢处厚诗云:‘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鹤林玉露》)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并不正确。诱使金兵入侵,导致北宋灭亡的原因,是由于统治阶级“竞豪奢”,醉生梦死的腐朽本质所造成的;引起金兵南下,给南宋王朝带来威胁的,仍然是统治阶级“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的腐朽本质造成的,与柳词本无关系。不过,从这个传说中却可以说明,《望海潮》的写作是很成功的,读了这首词,不由得会使人对杭州心向往之。(张燕瑾、杨钟贤)
【作者简介】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祖父柳崇,世居河东(今山西),曾为沙县县丞,在州郡颇有威信。父亲柳宜,出仕南唐,为监察御史;南唐灭亡后,柳宜供职北宋,任雷泽县令,不久,改为费县县令、濮州任城令。柳永即出生于其父任所(984年,费县)。
淳化元年(990年),柳宜入汴京上书,授全州通判,柳永随父赴任。淳化五年(994年),柳宜以赞善大夫调往扬州,柳永随往,习作《劝学文》。至道三年(997年),柳宜屡迁至国子博士,命其弟携画像前往故里崇安,以慰家母思念,柳永随叔归乡。
咸平元年(998年),柳永居家乡,游览名胜中峰寺,作诗《题中峰寺》。柳永读到《眉峰碧》,甚爱此词,将它题写在墙壁上,反复琢磨。咸平四年(1001年),柳永尝试为词,作《巫山一段云·六六真游洞》,歌颂家乡风景武夷山,有“飘飘凌云之意”。
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计划进京参加礼部考试,由钱塘入杭州,因迷恋湖山美好、都市繁华,遂滞留杭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咸平六年(1003年),孙何知杭州,门禁甚严,柳永作《望海潮·东南形胜》,前往拜谒。此词一出,即广为传诵,柳永亦因此名噪一时。
景德元年(1004年)秋,孙何还京太常礼院,柳永做《玉蝴蝶·渐觉芳郊明媚》,追忆陪孙何游乐情事。景德年间(1004—1007年),柳永离开杭州,沿汴河到苏州,作《双声子·晚天萧索》;不久入扬州,作《临江仙·鸣珂碎撼都门晓》,追忆旧游,度过了青年时期的一段放浪生活。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入京师汴京(今开封)。时北宋承平日久,都城繁华极盛:元宵,皇帝与民同乐;清明,郊外踏青;端午,龙舟竞渡;汴京风情,纸迷金醉。柳永凌云辞赋,将帝都的“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春闱在即,柳永踌躇满志,自信“定然魁甲登高第”。及试,真宗有诏,“属辞浮糜”皆受到严厉谴责,柳永初试落第。愤慨之下作《鹤冲天·黄金榜上》,发泄对科举的牢骚和不满,但对中举出仕并未完全绝望。不久,柳永作词《如鱼水·帝里疏散》,对此次应试的不利,柳永已不再介怀,对试举仍抱希望。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柳永第二次参加礼部考试,再度落第。同时,与相好歌女虫娘关系出现裂痕,柳永作词《征部乐·雅欢幽会》,抒发失意兼失恋的苦闷情绪。天禧二年(1018年),长兄柳三复进士及第,柳永第三次落榜。
天圣二年(1024年),柳永第四次落第,愤而离开京师,与情人(或为虫娘)离别,作著名的《雨霖铃·寒蝉凄切》,由水路南下,填词为生,词名日隆。因漂泊日久,身心疲惫,柳永作《轮台子·一枕清宵好梦》,追忆“却返瑶京,重买千金笑”,感叹“芳年壮岁,离多欢少”。
天圣七年(1029年),柳永返回京师,汴京繁华依旧,但故交零落,物是人非,触目伤怀,柳永又离开京都,前往西北。明道年间(1032—1033年),柳永漫游渭南,作《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不久,至成都,时田况知益州,锦里风流、蚕市繁华,柳永作词以赠。出成都后,柳永又沿长江向东,过湖南、抵鄂州。
景祐元年(1034年),仁宗亲政,特开恩科,对历届科场沉沦之士的录取放宽尺度,柳永闻讯,即由鄂州赶赴京师。是年春闱,柳永与其兄柳三接同登进士榜,授睦州团练推官,暮年及第,柳永喜悦不已。
二月,柳永由汴京至睦州,途经苏州,时范仲淹知苏州,柳永遂前往拜谒,并作词进献。九月,睦州知州吕蔚爱慕柳永才华,向朝廷举荐,因“未有善状”受阻。景祐四年(1037年),柳永调任余杭县令,抚民清净,深得百姓爱戴。宝元二年(1039年),柳永任浙江定海晓峰盐监,作《煮海歌》,对盐工的艰苦劳作予以深刻描述。柳永为政有声,被称为“名宦”。
庆历三年(1043年),调任泗州判官。时柳永已为地方官三任九年,且皆有政绩,按宋制理应磨勘改官,竟未成行,柳永“久困选调”,遂有“游宦成羁旅”之叹。秋,柳永进献新词《醉蓬莱·渐亭皋叶下》,因有“太液波翻”等语,不合圣意,改官投诉无果而终。八月,范仲淹拜参知政事,颁行庆历新政,重订官员磨勘之法。柳永申雪投诉,改为著作佐郎,授西京灵台山令。
庆历六年(1046年),柳永转官著作郎。次年,柳永再度游苏州,作词赠苏州知州滕宗谅。皇祐元年(1049年),转官太常博士。次年,改任屯田员外郎,遂以此致仕,定居润州。皇祐五年(1053年),柳永与世长辞。
柳词内容
1、描写市民阶层男女之间的感情
柳永词大量描写市民阶层男女之间的感情,词中的女主人公,多数是沦入青楼的不幸女子。柳永的这类词,不仅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还写出了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在词史上,柳永第一次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忧怨。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柳永的词才走向平民化、大众化,使词获得了新的发展趋势。
2、描写都市生活和市井风光
柳永词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柳永长期生活在都市里,对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他用彩笔一一描绘过当时汴京、洛阳、益州、扬州、会稽、金陵、杭州等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游乐情景。这些都市风情画,前所未有地展现出当时社会的太平气象。
3、描写羁旅行役
柳永多次科举失利后,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处宦游干谒,以期能谋取一官半职。柳永工于羁旅行役词[50],正是基于他一生宦游沉浮、浪迹江湖的切身感受。《乐章集》中六十多首羁旅行役词,比较全面地展现出柳永一生中的追求、挫折、矛盾、苦闷、辛酸、失意等复杂心态。在这类词中,柳永写其行踪所至,自抒漂泊生活中的离别相思之情,背景远比五代以及宋初词人所写思乡念远词阔大,意境也更苍凉,特别真切感人。
4、其他
柳永还写过不少歌颂帝王、达官贵人的词,也写过一些自叙怀抱,自叹平生遭际的词,例如其《戚氏》一篇,是《乐章集》中最长的一首词,他在词中对自己的生平作了回顾,字里行间颇多感触,唱出了天涯沦落的不遇之士的悲音,被誉为《离骚》的遗风。
艺术成就
1、丰富词调
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到了宋初,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与柳永同时而略晚的张先、晏殊和欧阳修,仅分别尝试写了17首、3首和13首慢词,慢词占其词作总数的比例很小;而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首、调125首,是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的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柳永还是两宋词坛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据统计,在宋词880多个词调中,属于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的就有一百多个。词至柳永,体制始备,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长调短令,日益丰富。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
2、雅俗并陈
词本来是从民间而来,敦煌曲子词,也多是民间词,到了文人手中后,渐渐被用来表现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情感。柳永生活在市民阶层已渐壮大的北宋中前期,混迹青楼酒馆,对市民的生活相当了解,柳永表现女性生活、感情的词作,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使词从贵族的文艺沙龙重新走向市井。
但柳永的羁旅行役词,又相当的典雅。羁旅行役词,多和怀才不遇、天涯沦落有关,这一类词抒发的是士不遇的感情,这本身就属于“雅”的范畴;在创作手法上,柳永还兼容了诗的表现手法,意境的创造、气氛的渲染,用典使事,遣词造句,无不体现了“雅”的特色,使其词呈现出雅俗并陈的特色。
3、表现手法
①抒情的自我化
晚唐五代词,除韦庄、李煜后期词作以外,大多是表现离愁别恨、男欢女爱等类型化情感,采用的主要是“代言”的抒情模式;柳永词则注意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采用“代言”的抒情模式,注重自我的情感体验。其《鹤冲天·黄金榜上》一词,尽情地抒发了名落孙山后的愤懑不平,也展现了他的叛逆反抗精神和狂放不羁的个性,是这类作品的典型。
②语言的通俗化
柳永在词的语言表达方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他不像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那样只是从书面的语汇中提练高雅绮丽的语言,而是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诸如代词“我”、“你”、“伊”、“自家”、“伊家”、“阿谁”,副词“恁”、“怎”、“争”,动词“看承”、“都来”、“抵死”、“消得”等,柳永都反复使用。用富有表现力的口语入词,不仅生动活泼,而且使读者和听众既感到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接受。
③铺叙和白描的手法
小令由于篇幅短小,只适宜于用传统的比兴手法,通过象征性的意象群来烘托、传达抒情主人公的情思意绪。而慢词则可以尽情地铺叙衍展,故柳永将“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的赋法移植于词,或直接层层刻画抒情主人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或铺陈描绘情事发生、发展的场面和过程,以展现不同时空场景中人物情感心态的变化。
与铺叙相配合,柳永还大量使用白描手法,写景状物,不用假借替代;言情叙事,不需烘托渲染,而直抒胸臆。如《定风波·自春来》不加掩饰地吐露了青年女子的生活愿望,写景状物,运用白描手法,描述十分精细。
④结构巧妙
同时,柳永善于巧妙利用时空的转换来叙事、布景、言情,将一般的人我双方互写的双重结构发展为从自我思念对方又设想对方思念自我的多重空间结构,体现为回环往复式的多重时间结构,如“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后世影响
作为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柳永对后来词人影响甚大。南北宋之交的王灼即说“今少年”“十有八九不学柳耆卿,则学曹元宠”;又说沈唐、李甲、孔夷、孔榘、晁端礼、万俟咏等六人“皆在佳句”,“源流从柳氏来”。即使是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等著名词人,也无不受惠于柳永。
柳词在词调的创用、章法的铺叙、景物的描写、意象的组合和题材的开拓上都给苏轼以启示,故苏轼作词,一方面力求在“柳七郎风味”之外自成一家;另一方面,又充分吸取了柳词的表现方法和革新精神,从而开创出词的一代新风。黄庭坚和秦观的俗词与柳词更是一脉相承,秦观的雅词长调,其铺叙点染之法,也是从柳词变化而出;周邦彦慢词的章法结构,同样是从柳词脱胎。
(责任编辑:课件基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最新内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