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滕王阁诗》原文、译文与赏析
时间:2019-03-22 13:29 来源:未知 作者:课件基地 阅读:次
《滕王阁》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附在作者的名篇《滕王阁序》后,概括了序的内容。首联点出滕王阁的形势并遥想当年兴建此阁时的豪华繁盛的宴会的情景;颔联紧承第二句写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表现了阁的高峻;颈联由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日的漫长,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季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引出尾联;尾联感慨人去阁在,江水永流,收束全篇。全诗在空间、时间双重维度展开对滕王阁的吟咏,笔意纵横,穷形尽象,语言凝练,感慨遥深。气度高远,境界宏大,与《滕王阁序》真可谓双璧同辉,相得益彰。
滕王阁作品原文
滕王高阁临江渚⑵,佩玉鸣鸾罢歌舞⑶。
画栋朝飞南浦云⑷,珠帘暮卷西山雨⑸。
闲云潭影日悠悠⑹,物换星移几度秋⑺。
阁中帝子今何在⑻?槛外长江空自流⑼。[1]
滕王阁词句注释
⑴滕王阁: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之滨,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⑵江:指赣江。渚(zhǔ):江中小洲。
⑶佩玉鸣鸾(luán):身上佩戴的玉饰、响铃。
⑷画栋:有彩绘的栋梁楼阁。南浦(pǔ):地名,在南昌市西南。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多用于地名)。
⑸西山:南昌名胜,一名南昌山、厌原山、洪崖山。
⑹日悠悠:每日无拘无束地游荡。
⑺物换星移:形容时代的变迁、万物的更替。物,四季的景物。
⑻帝子:指滕王李元婴。
⑼槛(jiàn):栏杆。[1][2][3]
滕王阁白话译文
韵译
滕王阁在赣江的北岸巍然高矗,佩玉无声鸾铃寂寂停止了歌舞。
早晨画栋掠过南浦飞来的轻云,傍晚珠帘卷起西山阴沉的烟雨。
潭中白云的倒影每日悠然浮荡,时光推移景物变化已数个春秋。
修建这滕王阁的帝子今在何处?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东流。[4]
散译
高高的滕王阁,下临赣江。那些贵人身挂琳琅佩玉,坐着鸾铃鸣响的车马,前来阁上参加歌舞宴会的繁华场面,现在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早上,画栋飞来了南浦的浮云;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的细雨,云影倒映在大江中,日日悠悠不尽。物换星移,不知度过了多少个春秋,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江水空自流淌,日夜不息。[2]
滕王阁创作背景
滕王阁为江南名楼,建于唐朝繁盛时期,为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边新建西章江门上,俯视远望,视野均极开阔。李元婴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为了歌舞享乐的需要。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诗人王勃远道去交趾(今越南)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与都督阎伯舆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凝炼、含蓄的诗篇,概括了序的内容。[5][6]
滕王阁文学赏析
此诗第一句开门见山,用质朴苍老的笔法,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滕王阁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滕王阁的形势是如此之好,但如今阁中无人来游赏。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两两对照。诗人运用“随立随扫”的方法,生发出盛衰无常之意。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更加发挥。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这两句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至此,诗人的作意已全部包含,但表达方法上,还是比较隐藏而没有点醒写透,所以在前四句用“渚”“舞”“雨”三个比较沉着的韵脚之后,立即转为“悠”“秋”“流”三个漫长柔和的韵脚,利用章节和意义上的配合,在时间方面特别强调,加以发挥,与上半首的偏重空间,有所变化。“闲云”二字有意无意地与上文的“南浦云”衔接,“潭影”二字故意避开了“江”字,而把“江”深化为“潭”。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还是在写空间,但接下来用“日悠悠”三字,就立即把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日的漫长,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经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季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阁的人而今安在。这里一“几”一“何”,连续发问,表达了紧凑的情绪。最后又从时间转入空间,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槛”字“江”字回应第一句的高阁临江,神完气足。
这首诗一共只有五十六个字,其中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浦、潭影;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这些词融混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的感觉。主要的原因,是它们都环绕着一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其众星拱月的作用。
唐诗多用实字(即名词),这与喜欢多用虚字(尤其是转折词)的宋诗有着明显的区别。例如,三四两句中,除了“飞”字和“卷”字是动词以外,其余十二个字都是实字,但两个虚字就把十二个实字一齐带动带活了,唐人的善用实字,实而不实,于此可见。
另外,诗的结尾用对偶句法作结,很有特色。一般说来,对偶句多用来放在中段,起铺排的作用。这里用来作结束,而且不像两扇门一样地并列(术语称为扇对),而是一开一合,采取“侧势”,自然流动,不露痕迹,显出了王勃过人的才力。后来杜甫的七言律诗,甚至七言绝句,也时常采用这种手法,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可见王勃对唐诗发展的影响。
滕王阁名家评价
明•郭浚《增订评注唐诗正声》:流丽而深静,所以为佳,是唐人短歌之绝。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只一结语,开后来多少法门。
明•胡应麟《诗薮》:王勃《滕王阁》、卫万《吴宫怨》自是初唐短歌,婉丽和平,极可师法,中、盛继作颇多。第八句为章,平仄相半,轨辙一定,毫不可逾,殆近似歌行中律体矣。
明•李攀龙《唐诗训解》:与卢《长安古意》局意虽阔,机致则同。此慨繁华易尽也!言此阁临江,乃滕王佩玉鸣銮之地。今歌舞既罢,帘栋萧条,云雨往来,景物变改,而帝子终不可见,惟江水空流,令人兴慨耳。
明•陆时雍《唐诗镜》:三、四高迥,实境自然,不作笼盖语致。文虽四韵,气足长篇。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次联秀颖,结语深致,法力的的双绝。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富丽中见冷落,妙,妙!(“珠帘”句)平常中见代谢,幽细。(“物换”句)
清•王夫之《唐诗选评》:浏利雄健,两难兼者兼之,“佩玉鸣鸾”四字,以重得轻。
清•邢昉《唐风定》:《临高台》、《秋夜长》犹沿绮靡,此方脱洒。
清•郎廷槐《师友诗传录》:萧亭答:若短篇,词短而气欲长,声急而意欲有馀,斯为得之。短篇如王子安《滕王阁》,最有法度。
清•周容《春酒堂诗话》:王子安《滕王阁》诗,俯仰自在,笔力所到,五十六字中,有千万言之势。
清•刘文蔚《唐诗合选详解》:止吊滕王,不及燕会,所以为高。且补序中所未及,又约子长论赞之法。[7]
滕王阁轶事典故
关于《滕王阁》,一些诗本事记载了一个故事。王勃到南昌,刚好赶上都督阎伯舆的宴会,一气呵成写成《滕王阁序》。最后写了七古《滕王阁》。可是王勃写到最后一句空了一个字不写,只留下“槛外长江□自流”。将序文呈上就走了。在座的人看到这里,有人猜是“水”字,有人猜是“独”字,阎伯舆都觉得不对,派人追回王勃,请他补上。
赶到驿馆,王勃的随从对来人说:“我家主人吩咐了,一字千金,不能再随便写了。”阎伯舆知道后说道:“人才难得”,便包了千两银子,亲自率文人们来见王勃。
王勃接过银子,故作惊讶地问:“我不是把字写全了吗?”大家都说:“那不是个空(kòng)字吗?”
王勃说:”对呀!就是“空(kōng)字呀!‘槛外长江空自流’!”众人恍然大悟。[8]
滕王阁作者简介
王勃(649~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他和卢照邻等皆企图改变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诗风(见杨炯《王子安集序》)。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也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但有些诗篇流于华艳。其散文《滕王阁序》颇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滕王阁作品原文
滕王高阁临江渚⑵,佩玉鸣鸾罢歌舞⑶。
画栋朝飞南浦云⑷,珠帘暮卷西山雨⑸。
闲云潭影日悠悠⑹,物换星移几度秋⑺。
阁中帝子今何在⑻?槛外长江空自流⑼。[1]
滕王阁词句注释
⑴滕王阁: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之滨,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⑵江:指赣江。渚(zhǔ):江中小洲。
⑶佩玉鸣鸾(luán):身上佩戴的玉饰、响铃。
⑷画栋:有彩绘的栋梁楼阁。南浦(pǔ):地名,在南昌市西南。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多用于地名)。
⑸西山:南昌名胜,一名南昌山、厌原山、洪崖山。
⑹日悠悠:每日无拘无束地游荡。
⑺物换星移:形容时代的变迁、万物的更替。物,四季的景物。
⑻帝子:指滕王李元婴。
⑼槛(jiàn):栏杆。[1][2][3]
滕王阁白话译文
韵译
滕王阁在赣江的北岸巍然高矗,佩玉无声鸾铃寂寂停止了歌舞。
早晨画栋掠过南浦飞来的轻云,傍晚珠帘卷起西山阴沉的烟雨。
潭中白云的倒影每日悠然浮荡,时光推移景物变化已数个春秋。
修建这滕王阁的帝子今在何处?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东流。[4]
散译
高高的滕王阁,下临赣江。那些贵人身挂琳琅佩玉,坐着鸾铃鸣响的车马,前来阁上参加歌舞宴会的繁华场面,现在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早上,画栋飞来了南浦的浮云;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的细雨,云影倒映在大江中,日日悠悠不尽。物换星移,不知度过了多少个春秋,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江水空自流淌,日夜不息。[2]
滕王阁创作背景
滕王阁为江南名楼,建于唐朝繁盛时期,为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边新建西章江门上,俯视远望,视野均极开阔。李元婴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为了歌舞享乐的需要。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诗人王勃远道去交趾(今越南)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与都督阎伯舆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凝炼、含蓄的诗篇,概括了序的内容。[5][6]
滕王阁文学赏析
此诗第一句开门见山,用质朴苍老的笔法,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滕王阁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滕王阁的形势是如此之好,但如今阁中无人来游赏。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两两对照。诗人运用“随立随扫”的方法,生发出盛衰无常之意。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更加发挥。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这两句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至此,诗人的作意已全部包含,但表达方法上,还是比较隐藏而没有点醒写透,所以在前四句用“渚”“舞”“雨”三个比较沉着的韵脚之后,立即转为“悠”“秋”“流”三个漫长柔和的韵脚,利用章节和意义上的配合,在时间方面特别强调,加以发挥,与上半首的偏重空间,有所变化。“闲云”二字有意无意地与上文的“南浦云”衔接,“潭影”二字故意避开了“江”字,而把“江”深化为“潭”。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还是在写空间,但接下来用“日悠悠”三字,就立即把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日的漫长,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经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季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阁的人而今安在。这里一“几”一“何”,连续发问,表达了紧凑的情绪。最后又从时间转入空间,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槛”字“江”字回应第一句的高阁临江,神完气足。
这首诗一共只有五十六个字,其中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浦、潭影;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这些词融混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的感觉。主要的原因,是它们都环绕着一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其众星拱月的作用。
唐诗多用实字(即名词),这与喜欢多用虚字(尤其是转折词)的宋诗有着明显的区别。例如,三四两句中,除了“飞”字和“卷”字是动词以外,其余十二个字都是实字,但两个虚字就把十二个实字一齐带动带活了,唐人的善用实字,实而不实,于此可见。
另外,诗的结尾用对偶句法作结,很有特色。一般说来,对偶句多用来放在中段,起铺排的作用。这里用来作结束,而且不像两扇门一样地并列(术语称为扇对),而是一开一合,采取“侧势”,自然流动,不露痕迹,显出了王勃过人的才力。后来杜甫的七言律诗,甚至七言绝句,也时常采用这种手法,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可见王勃对唐诗发展的影响。
滕王阁名家评价
明•郭浚《增订评注唐诗正声》:流丽而深静,所以为佳,是唐人短歌之绝。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只一结语,开后来多少法门。
明•胡应麟《诗薮》:王勃《滕王阁》、卫万《吴宫怨》自是初唐短歌,婉丽和平,极可师法,中、盛继作颇多。第八句为章,平仄相半,轨辙一定,毫不可逾,殆近似歌行中律体矣。
明•李攀龙《唐诗训解》:与卢《长安古意》局意虽阔,机致则同。此慨繁华易尽也!言此阁临江,乃滕王佩玉鸣銮之地。今歌舞既罢,帘栋萧条,云雨往来,景物变改,而帝子终不可见,惟江水空流,令人兴慨耳。
明•陆时雍《唐诗镜》:三、四高迥,实境自然,不作笼盖语致。文虽四韵,气足长篇。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次联秀颖,结语深致,法力的的双绝。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富丽中见冷落,妙,妙!(“珠帘”句)平常中见代谢,幽细。(“物换”句)
清•王夫之《唐诗选评》:浏利雄健,两难兼者兼之,“佩玉鸣鸾”四字,以重得轻。
清•邢昉《唐风定》:《临高台》、《秋夜长》犹沿绮靡,此方脱洒。
清•郎廷槐《师友诗传录》:萧亭答:若短篇,词短而气欲长,声急而意欲有馀,斯为得之。短篇如王子安《滕王阁》,最有法度。
清•周容《春酒堂诗话》:王子安《滕王阁》诗,俯仰自在,笔力所到,五十六字中,有千万言之势。
清•刘文蔚《唐诗合选详解》:止吊滕王,不及燕会,所以为高。且补序中所未及,又约子长论赞之法。[7]
滕王阁轶事典故
关于《滕王阁》,一些诗本事记载了一个故事。王勃到南昌,刚好赶上都督阎伯舆的宴会,一气呵成写成《滕王阁序》。最后写了七古《滕王阁》。可是王勃写到最后一句空了一个字不写,只留下“槛外长江□自流”。将序文呈上就走了。在座的人看到这里,有人猜是“水”字,有人猜是“独”字,阎伯舆都觉得不对,派人追回王勃,请他补上。
赶到驿馆,王勃的随从对来人说:“我家主人吩咐了,一字千金,不能再随便写了。”阎伯舆知道后说道:“人才难得”,便包了千两银子,亲自率文人们来见王勃。
王勃接过银子,故作惊讶地问:“我不是把字写全了吗?”大家都说:“那不是个空(kòng)字吗?”
王勃说:”对呀!就是“空(kōng)字呀!‘槛外长江空自流’!”众人恍然大悟。[8]
滕王阁作者简介
王勃(649~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他和卢照邻等皆企图改变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诗风(见杨炯《王子安集序》)。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也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但有些诗篇流于华艳。其散文《滕王阁序》颇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责任编辑:课件基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最新内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