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投递课件 亲爱的老师,您辛苦了!课件基地免费为您下载各科课件!
当前位置:主页 > 作业帮帮 > 正文

袁枚《答尹似村书》原文及译文赏析(高中文言文)

时间:2019-06-09 11:53 来源:未知 作者:课件基地 阅读:

答尹似村书

(清)袁枚

书来,怪仆悖宋儒解《论语》,仆颇不谓然。

孔子之道大而博,当时不违如愚者,颜氏子而已。有若、宰我,智足以知圣人,终有得失。趋庭如子思,私淑如孟轲,博雅如马、郑,俱有得失。岂有千载后奉一宋儒,而遽谓孔子之道尽是哉?《易》曰:“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孟子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苟其得,虽童子,歌之而心通;苟其失,虽颜回,瞻之而在后。宋儒虽贤,终在颜、曾之下;仆虽不肖,或较童子有余,安见宋儒尽是,而仆尽非也?

《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书》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使宋儒而果贤也,有不审问者乎?有肯自用者乎?若一闻异己者而即怒,乌乎贤?必欲抹杀一切,而惟宋儒是归,是亦如市侩之把持者而已矣。古之人有往往始愿不及此,而后人报之已过者。关忠武忠于汉室,此其志也,岂料后之隆以帝称哉?宋儒阐宣周、孔,此其志也,岂料后之垂为法令哉?且安知其著书时,不望后世贤人君子为之补过拾遗,去其非,存其是,以求合圣人之道乎?

自时文兴,制科立,《大全》颁,遵之者贵,悖之者贱,然后束缚天下之耳目聪明,使如僧诵经、伶度曲而后止。此非宋儒过,尊宋儒者之过也。今天下有二病焉,庸庸者习常隶旧,犹且不暇,何能别有发明?其长才秀民,又多苟且涉猎,而不肯冒不韪以深造。凡此者,皆非尊宋儒也,尊法令也。法令与宋儒,则亦有分矣。

仆幼时墨守宋学,闻讲义略有异,辄掩耳而走。及长,读书渐多,入理渐深,方悔为古人所囿。足下亦宜早自省,毋抱宋儒作狭见之迂士,并毋若仆闻道太晚,致索解人不得。

(取材于《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改)

【注释】《论语·子罕》中“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形容孔子学问高深。《大全》即《性理大全》,内容为宋代理学著作与理学家言论。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遽谓孔子之道尽是哉遽:断然

B.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裕:渊博

C.岂料后之隆以帝称哉 隆:盛大

D.则亦有分矣分:区分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孔子之道大而博/ 若一闻异己者而即怒

B.仁者见之谓之仁/凡此者,皆非尊宋儒也

C.以求合圣人之道乎/尊宋儒者之过也

D.岂料后之垂为法令哉/方悔为古人所囿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儒虽贤,终在颜、曾之下宋儒虽贤明,终究比不上颜回、曾参

B.是亦如市侩之把持者而已矣这也就像把持市场的市侩之徒罢了

C.遵之者贵,悖之者贱遵循宋儒学说的就能成为显贵,违背它的就只能处于卑贱的地位

D.致索解人不得导致无法探索了解这样的人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使宋儒而果贤也,有不审问者乎?

其长才秀民,又多苟且涉猎,而不肯冒不韪以深造。

13.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二段引用孟子的话意在表明“道”并不是难以理解的。

B.文章第三段以关武帝之事说明后人不必将宋儒之说视为法令。

C.作者认为宋儒解释《论语》错误很多,自己的解释都是对的。

D.作者恳劝尹似村早些觉悟,不要作那种见识狭窄的迂腐之士。

14. 尹似村写信来责怪作者违背宋儒的认识解释《论语》,而作者却“颇不谓然”。请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作者“不谓然”的理由。(5分)

9.(3分)C

10.(3分)C

11.(3分)D

12.(6分)

【答案示例】

假如宋儒果真贤明,有不详细追问的人吗?

那些才能优秀之人,又多浮泛粗浅地读书,不愿意冒着犯错误被指责的风险去深入研究。

【评分参考】第一句话“使、果贤、审问”三个要点各1分;第二句话“长才秀民、冒不韪、深造”

三个要点各1分。意思对即可。

13.(3分)C

14.(5分)

【答案示例】

《论语》博大精深,不能断然认定宋儒之学就都是对的;

自己虽然不才,但也可能有所得;

宋儒们应该也希望后来者对其学说补过拾遗;

人们尊崇宋儒学说是因为现实中求功名的束缚;

读书人不愿或不能深入探求学问,难有真知灼见;

作者自己的求学经历使作者更坚定地认为不能墨守宋儒之学。

【评分参考】一个要点1分,能自圆其说、意思对即可。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您写信来,责怪我违背宋儒的认识解释《论语》,我实在不这么认为。

孔子所讲说的道理博大精深,当时像愚笨之人一样对它不加违背的,就只有颜回了。有若、宰我他们的智慧足以了解圣人,最终有得有失。子思直接受到孔子的教导,孟子是孔子的私淑弟子,后来的马融、郑玄(汉代为《论语》做过注的学者)称得上博雅,都有得有失。哪有数千年后只尊奉宋儒一派,而断然说孔子的道理在他们那儿就都对了呢?《易经》说:“仁者见到它称之为仁,智者见到它称之为智。”孟子说:“道理像大路一样,哪里会难以理解!”如果有所得,即使是沧浪的童子,也能吟唱而心与之相通;如果无所得,即使是颜回这样的亚圣,也会觉得高深难解。宋儒虽然贤明,终究不能超过颜回、曾参;我虽然不才,或许比沧浪的童子要聪明一些。怎么知道宋儒都是对的,我都是错的呢?

《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要广博地学习,要详细地追问求教)”《尚书》说:“好问则裕,自用则小。(指勤于别人请教,学识就会渊博;只凭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就办不成大事)”假如宋儒果真贤明,会是不审问之人吗?会是只管自己的狭小之人吗?如果一听到不同的意见就立刻发怒,哪里称得上贤明呢?如果一定要抹杀一切(解释《论语》的学说),只是以宋儒为依归,这也就和市侩等卑贱之人想要把持市场一样了。古代人常常有开始并没有料到(惟宋儒是归这种情形),后人反应太过了的情形。关羽效忠于汉室,这是他的志向,哪里料到后人尊崇他为帝呢?宋儒阐发宣扬周公、孔子的道理,这是他们的志向,哪里料到后人尊崇其学说为法令呢?况且怎么知道他们著书时不希望后世的贤人君子为他们补过拾遗,去除不对的,保存正确的,借此来合乎圣人的道理呢?

自从(科举的)时文兴盛,以宋儒之说应对科举的制度确立、《性理大全》颁布以来,遵循宋儒学说的就能获得贵势,违背它的就只能处于卑贱的地位,这样之后就束缚住了天下之人的聪耳明目,要使他们像僧人照着经文诵经、伶人照着乐谱歌唱一样才罢手。这不是宋儒的过错,是尊奉宋儒之人的过错。现在天下有两个弊病,平庸之人多习惯附属与平常的旧习,就是这样都忙不过来,哪里能够另外有新的发现?那些才能优秀之人,又多浮泛粗浅地读书,不愿意冒着错误被指责的风险去深入研究。这两种情形,都不是在尊奉宋儒,而是在尊奉朝廷的法律命令。法律命令与宋儒,也是有区分的。

我自幼墨守宋学,听到讲义中有不同的观点,总是掩耳而走。长大后,读书渐多,对道理的理解逐渐加深,才后悔被古人所束缚。您也应早早醒悟,不要固执宋儒的学说,成为(孤陋寡闻的)迂腐之人,并且不要像我这样因为闻道太晚,以致于找不到了解这个道理的人。

裴遵庆,字少良,绛州闻喜人。幼强学,该综图传,外晦内明,不干当世。年既长,始以仕家推荫为兴宁陵丞,调大理丞。边将萧克济督役苛暴,役者有丑言,有司以大逆论,遵庆曰:“财不足聚人,力不足加众,焉能反?”由是全救数十族。频擢吏部员外郎,判南曹。天宝时,选者岁万计,遵庆性强敏,视簿牒,详而不苛,世称吏事第一。肃宗时,为吏部侍郎;萧华辅政,屡荐之,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代宗初仆固怀恩阻兵汾上指中官为词帝以遵庆忠厚大臣故奉诏宣慰遵庆至怀恩抱其足泣且诉遵庆道帝所以不疑即劝入朝怀恩许诺副将范志诚谏曰:“嫌隙成矣,奈何入不测之朝,独不见来填、李光弼乎?二臣功高不赏,填已及诛。”怀恩乃止,遂以惧死为词。会蕃寇陷京师,乘舆幸陕,遵庆自汾州奔赴行在。及乘舆还京,以遵庆为太子少傅。永泰元年,与裴冕等并于集贤院待制,知选事。时选人天兴县尉陈瑁于铨庭言词不逊,凌突无礼,代宗诏付遵庆于省门鞭三十,贬为吉州员外司户参军。罢为集贤院待制,改吏部尚书,以尚书右仆射复知选事,朝廷优其年德,令就第注官。自宣平坊榜引士子,以及东市两街。时人以为盛事。

尝有族子病狂易,告以谋反,帝识其谬,置不问。性崞正,老而弥谨。每荐贤,有来谢者,以为耻。谏而见从,即内益畏。虽亲近,但记其削稿疏数,而莫知所言。大历十年薨,年九十馀。初为郎时,著《王政记》,述今古治体,识者知其有公辅器云。

( 摘编自《新唐书>《旧唐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代宗初/仆固怀恩阻兵汾上/指中官为词/帝以遵庆忠厚/大臣故奉诏宣慰/遵庆至/怀恩抱其足泣/且诉遵庆/道帝所以不疑/即劝入朝/怀恩许诺/

B.代宗初/仆固怀恩阻兵汾上/指中官为词/帝以遵庆忠厚大臣/故奉诏宣慰/遵庆至/怀恩抱其足/泣且诉/遵庆道帝所以不疑/即劝入朝/怀恩许诺/

C.代宗初/仆固怀恩阻兵汾/上指中官为词/帝以遵庆忠厚大臣/故奉诏宣慰遵庆/至/怀恩抱其足泣/且诉/遵庆道帝所以不疑/即劝入朝怀恩/许诺/

D.代宗初/仆固怀恩阻兵汾/上指中官为词/帝以遵庆忠厚/大臣故奉诏宣慰/遵庆至/怀恩抱其足/泣且诉遵庆/道帝所以不疑/即劝入朝怀恩/许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推荫:封建时代,因祖先勋劳或官职而循例受封、得官称为“推荫”。

B.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C.大逆:封建时代指危害君父、宗庙、宫阙等罪行,为“十恶”之一。

D.乘舆:古代指诸侯和天子所乘坐的车子。文中借乘舆来代指裴遵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裴遵庆宅心仁厚,仗义执言。役夫因为不满将领萧克济督促劳役苛刻暴虐而说他的坏话,有关官员要按反叛论处役夫的罪行,裴遵庆据理力争,保全了几十族人的性命。

B.裴遵庆精明能干,频繁升迁。天宝年间参加选官的每年上万人,裴遵庆审查簿籍文书详细而不苛刻,公认为吏部第一人。裴遵庆能力超群,屡屡升职。宰相萧华多次推荐他。

C.裴遵庆德高望重,备受信任。裴遵庆按朝廷要求在宣平坊、东市两街张榜召集被选官员,被称为盛事。族人的儿子告发裴遵庆谋划反叛,皇帝将这件事情搁置起来不予追究。

D.裴遵庆厚道正直,持重谨慎。裴遵庆年纪越大越谨慎,推荐的贤才上门感谢,他认为这是耻辱。劝谏被采纳,反而更谨慎。裴遵庆写的奏疏,连亲人近侍也不知道其中内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嫌隙成矣,奈何人不测之朝,独不见来填、李光弼乎?

(2)初为郎时,著《王政记》,述今古治体,识者知其有公辅器云。

10. B(语段大意是裴遵庆奉唐代宗之命前去安抚意欲反叛的仆固怀恩。断句时应注意人称的变化,事件的演进。加上标点符号为:代宗初,仆固怀恩阻兵汾上,指中官为词,帝以遵庆忠厚大臣,故奉诏宣慰。遵庆至,怀恩抱其足,泣且诉。遵庆道帝所以不疑,即劝入朝,怀恩许诺。)

11. D(代指皇帝,即唐代宗。据句中“幸”可知。)

12. C(曲解文意。“按朝廷要求……召集被选官员”错误。朝廷让他在家里选官,他却自己决定公开选官。)

13. (1)皇帝对你的怀疑已经生成,为什么要到不可预料的朝廷去呢,难道没有看见来瑱、李光弼吗?( “嫌隙”“奈何”“不测”“独”各1分,句意通畅1分)

(2)当初他当郎官时,撰写了《王政记》,叙述古今的治国纲要,有见识的人知道他有宰相的才干。( “为”“著”“治体”“器”各1分,句意通畅1分)

【参考译文】

裴遵庆的字叫少良,绛州闻喜县人。他从小刻苦学习,博览图书,外表糊涂内心明白,不巴结权贵。成年以后,才因上辈的功劳被任命为兴宁陵丞,后调任大理丞。边境将领萧克济督促劳役苛刻暴虐,役夫说他的坏话,有关官员要按反叛论罪,裴遵庆说:“他们财产不足以招兵,勇力不足以服众,怎能造反?”因此保全救活了几十族人。他多次升官后任吏部员外郎,判南曹。天宝年间,参加选官的每年上万人,裴遵庆生性能干敏捷,审查簿籍文书,详细而不苛刻,当时认为他是吏部第一人。唐肃宗时,他任吏部侍郎。萧华任宰相,多次推荐他,任命他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代宗初年,仆固怀恩在汾州集结军队,用宦官祸乱朝政为托词,皇帝因为裴遵庆性情宽厚又任重臣,因此派他带诏书去宣诏慰问。裴遵庆到了汾州,仆固怀恩抱着他的右腿,一边哭泣一边诉说。裴遵庆跟仆固怀恩说明皇帝不怀疑他的原因,劝说仆固怀恩到朝廷觐见皇帝。仆固怀恩答应了。他的部将范志诚劝谏说:“皇帝对你的怀疑已经生成,为什么要到不可预料的朝廷去呢,难道没有看见来瑱、李光弼吗?两位大臣功劳极大无法赏赐,来瑱已经被诛杀。”仆固怀恩就停下来,用畏惧死罪作为托词。适逢外族攻陷京城,皇帝逃到陕郡,裴遵庆从汾州赶赴皇帝驻地。皇帝回到京城后,提升他任太子少傅。永泰元年,跟裴冕等一起任集贤院待制,主管官员选任事宜。当时选的天兴县尉陈琯在铨庭言语无状,僭越礼仪,代宗下诏让裴遵庆在省门鞭打陈琯三十下,贬为吉州员外司户参军。罢除他知选事,担任集贤院侍制,改任吏部尚书,以尚书右仆射身份再次主管官员选任事宜。皇帝优待他,考虑他年高有德,让他在家里办理选官事宜。他在宣平坊、东市两街张榜召集被选官员。当时人们认为这是件美事。曾有同族兄弟的儿子有疯癫病,告发裴遵庆谋划反叛,皇帝知道这事荒谬,搁置不予追究。他生性厚道正直,年老后更加谨慎。每次推荐了贤才,有来感谢他的,他认为是耻辱。劝谏被采纳了,内心就更加惶恐。即使是亲人近侍,只记得他草拟奏章的稀少和频繁,但没有人知道他说了什么。大历十年去世,享年九十多岁。当初他当郎官时,撰写了《王政记》,叙述古今的治国纲要,有见识的人知道他有宰相的才干。

(责任编辑:课件基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