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投递课件 亲爱的老师,您辛苦了!课件基地免费为您下载各科课件!
当前位置:主页 > 教案中心 > 语文教案 > 正文

新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教学设计

时间:2019-09-26 14:06 来源:未知 作者:课件基地 阅读:

16 风筝

课题

风筝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会认“憧、憬、歇”等4个生字,会写“筝、拔、蝴”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知道课文围绕“风筝”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明白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具体的。能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把一件事写具体完整。

4.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教学

重点

1.学习生字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在朗读中感悟“我们”的情感变化。

 

教学

难点

白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具体的。尝试把一件事情写清楚。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分钟

一、谈话激趣,导入学习

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板书:风筝)

 

 

  

 【设计意图:用问句来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新课

教学

   )分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先读得正确、流利,再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围绕着风筝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事情?聪明的小朋友读书的时候会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根据学生的自由述说,相机反馈,并总结概括出下列内容:

1)童年时候放风筝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2)课文分写了几个小伙伴在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情。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憧、憬、歇、埂” 

“憧、憬、歇、埂”是左右结构的字;“憧”和“撞”是形近字。          

2.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筝、拔、蝴、蝶、福、托、梢、歇、踪、丧、圈、坊” 

指导书写:“拔、蝴、蝶、福、托、梢、歇、踪、坊”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左窄右宽;“拔”不要写成“拨”;“筝”是上下结构的字,中间的一横要长一些;“丧”最后一笔捺要舒展。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四、朗读课文,体会心情

自由读课文,可以把自己的想法与别人交流。

 

  

 

 

 

【设计意图:朗读课文,总结概括,对课文内容有初步了解。】

 

 

 

 

 

 

【设计意图:要充分发挥学生识字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识字,重视对学生自主识字的引导和交流,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五、课堂练习,抄写句子

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dié    diě(zhōnɡ zōnɡ)   (chōnɡ zhōnɡ)

(piān biān)  (fɑnɡ fǎnɡ)       (sànɡ shànɡ)

二、组词。

1.多音字组词。

 mó(        )             fánɡ(       )

   mò(        )                fānɡ(       )

2.比一比,组词语。

(      )  (      )  (      )  (      )

(      )  (      )  (      )  (      )

三、补全下列成语。

(    )(    )飞起     (    )(    )    (    )(    )起舞

(    )(    )     (    )(    )    (    )(    )

四、仿写句子。

1.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2. 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

                                                                  

 

【答案】

一、dié  zōnɡ   chōnɡ  piān  fɑnɡ  sànɡ

二、1.磨砂  磨盘   油坊  教坊 2.圆圈  花园  拔刀  拨动  风筝  争取 歇一歇  喝水

三、凌空     翩翩       

四、1.春天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

2.夏天的傍晚,小青蛙们在池塘边歌唱,它们越唱越高兴,似乎把天唱塌了。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2.知道课文围绕“风筝”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明白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具体的。能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把一件事写具体完整;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分钟

一、复习词语,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风筝 蝴蝶 拔几根 幸福  托着  垂头丧气 半圈

树梢  歇一歇  千呼万唤  踪影  磨坊

教师集体订正。

2.回忆作者放风筝时的情景,简略说一说过程。这节课让我们细细体会其中的快乐。(板书:风筝)

 

【设计意图:由回忆放风筝的情景,引入课题,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培养学生在面对新知时,能主动寻找其现实背景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

教学

   )分钟

二、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教师注意指导“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板书:做风筝  放风筝)

2.学习第2自然段。

1)自读本段,边读边把自己读懂的和不懂的圈出来、写下来。(估计学情:学生能读懂做风筝所用的材料是什么?他们做完风筝后的心情。对于“憧憬”“依然”二词,学生可能不大明白。)

2)学生汇报。

学生在说用什么做风筝时,教师可让孩子结合自身经历及收集的资料谈谈看法。 “憧憬”一词可根据“泡泡”的提示引导学生查字典,或在具体的语境中解决。“依然”一词可用近义词“仍然”,通过换词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3)当学生在谈到书中孩子的心情时,引导他们读两个句子: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作“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板书:幸福鸟)

指导朗读:多种形式读,体会作者高兴的心情。

4)假如就是你在做风筝,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入情入境)

5)多种方式读全段。

3.学习第3自然段。

1)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2)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或者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场面的文章,让学生入情入境。

3)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4)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板书:兴奋、激动、自豪)

5)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需要精读的句子:

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注:此二句可根据课堂情况,分析写法,如第一句中动词“托”“牵”的用法。

6)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4.学习第4自然段

1)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2)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3)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重点读好这个句子: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方式:读、体会、“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可表演。(板书:找风筝  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4)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5.学习5678自然段

1)师: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2)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5678自然段。(板书:垂头丧气)

重点读好: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3)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为主要体会句。)(板书:继续)

4)想象写话

ɑ找到了吗?作者没有给我们答案,请你展开想象说一说。

b全班交流

c学生写,教师巡视指导。请同学们把你刚刚说的内容写在纸上。(提醒写字姿势)

d全班交流。

 

三、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一个提问下,帮助学生再次疏导出全文线索,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并再次朗读几个描写心情的重点句。

 

 

 

 

 

 

 

 

 

 

 

 

 

 

 

 

 

 

 

 

 

 

 

 

 

 

【设计意图:“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语的意思。”这一环节主要渗透理解词语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这些方法,指导今后的学习。落实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设计意图:在总结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找出重点词句,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小伙伴们的心情变化。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在读中有所得。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四、课堂练习,小组交流 

1.把自己玩耍、活动时候的心情告诉大家,写一写。

2.写几个描写心情的词语,并在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在这里让学生以小练笔的形式让学生续写文章,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

内容

16 风筝

做风筝 放风筝     幸福鸟  兴奋、激动、自豪

                                                      继续

找风筝          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垂头丧气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填上恰当的词语。

(      )地跑起来       (      )的快乐

(      )地喊叫着            )的木轮

(      )地飞走了       (      )地奔跑 

二、按要求写一写。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精心——      希望——       依然——      倏地——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垂头丧气——             继续——

三、读一读,填一填。

1.“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我从我句话中了解到小作者的心情是                              ,我还能在课文中找出其它描写心情的句子                                      

2.“我们依然快活……”这句话中“依然”可以换成哪一个词语?试着用“依然”写一句话。

                                                                  

【答案】

一、飞快 最大 快活  巨大 极快  拼命 

二、1.细心  期望  依旧  突然

2. 兴高采烈  停止

三、1.高兴、幸福;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2. 即使下着大雨,我们依然来学校上课。

 

教学反思

 1.在理解“憧憬”一词时,采用查字典的方法,了解憧憬就是向往的意思。也注重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通过读,表现文中小朋友心情的不断变化:“想一想孩子们做风筝时会是怎样的心情?”“激动的、高兴的、兴奋的”“那就请你读出小伙伴做风筝时的激动。”

2.不足之处是千呼万唤:千和万是虚数,不是真正了呼喊了一千遍和一万遍,这一点应该渗透给学生。

 

 

【教材分析】

《风筝》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饰,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作者介绍】

贾平凹,19522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当代作家。 2017322日,澳门大学向贾平凹颁授了荣誉博士学位。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主要作品:《鬼城》《二月杏》《废都》《满月儿》《秦腔》《古炉》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风筝,又名“木鸢”“纸鸢”“风鸢”。中国是风筝的故乡,早在两千年前中国就发明了风筝。

史书记载,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前476年)的能工巧匠鲁国人公输班,因看到鹞鹰盘旋于蓝天而受到启迪,传说曾“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责任编辑:课件基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